扫码收藏
冯爱平
嘉靖三年的邢台县城,春寒料峭。城西王家大院里,王本固正就着油灯抄写《岳阳楼记》。他抬头问私塾先生:“先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做官真该如此吗?”老塾师抚须微笑:“子民聪慧,他日若能为官,当记此心。”王本固(1515年——1585年),字子民,邢台县人,明朝大臣。
寒门才子 初入仕途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北京贡院张榜处人声鼎沸。已届中年的王本固望着榜上自己的名字,想起离乡时父亲塞给他的家训:“持心如衡,以理为平。”这份写在桑皮纸上的家训,一直珍藏在他的官箧最上层。
此时京城槐花飘香。新科进士们身着崭新官服,在礼部官员引领下穿过午门,前往太和殿面圣。队伍中,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来自邢台的王本固。
“乐安县令王本固,上前听封!”太监尖细的嗓音响起,王本固整了整衣冠,稳步上前跪拜。接过那道沉甸甸的任命圣旨时,他耳边仿佛响起离家时父亲的叮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勿负圣恩,勿负百姓。”
乐安新政 初露锋芒
一个月后,王本固的马车缓缓驶入乐安县城。眼前的景象令他心头一紧:道路两旁跪迎的百姓个个面黄肌瘦,孩童躲在大人身后,眼中满是惶恐。
“下官县丞赵德才,恭迎大人。”一位圆脸微胖的官员满脸堆笑迎上来。王本固注意到他腰间佩戴的玉佩价值不菲,与周围破败的街景形成鲜明对比。
当夜,王本固在油灯下翻阅县衙账册,越看眉头越紧。账目混乱不堪,苛捐杂税竟有20余种,而用于修堤赈灾的款项却寥寥无几。窗外传来打更声时,他猛地合上账本,溅出的墨汁宛如百姓的血泪。
次日清晨,王本固换上粗布衣裳,独自出了县衙。城南李家村是乐安县最穷之处,他要亲眼看看百姓的真实生活。
“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王本固蹲在田埂上,问一位正在除草的七旬老农。
老人抬头看了看这位陌生人,苦笑道:“客官是外乡人吧?咱们乐安县的田地,十成租子要交七成给周老爷,剩下三成还要应付官府的税赋,哪有什么收成可言?”
“周老爷?”
“就是县里周员外啊!他儿子在府衙当差,连县太爷都要让他三分。”老人压低声音,“去年我闺女交不起租子,被周家抢去当了丫鬟,至今生死不明……”
王本固心头一震。回衙后,他立即召集三班衙役,下令彻查周家罪行。县丞赵德才闻讯赶来,擦着汗劝道:“大人初来乍到,何必得罪周家?那周员外可是……”
“可是什么?”王本固拍案而起,“本官食君之禄,自当为君分忧。百姓疾苦至此,尔等身为父母官,良心何在?”
三日后,王本固亲自带人查抄周家,不仅搜出强占民女的证据,更在密室中发现周家与前任县令勾结贪污的账本。公堂之上,面对铁证,往日嚣张的周员外瘫软如泥。
“革除周家功名,家产充公!赵德才革职查办!”王本固的惊堂木声震彻县衙。消息传出,乐安百姓奔走相告,有人甚至在家中立起了王本固的长生牌位。
转眼到了夏季,乐安连降暴雨。这日夜半,王本固正在批阅公文,忽闻外面传来急促的锣声和喊叫:“决堤了!南河决堤了!”
王本固扔下毛笔,抓起官帽就往外跑。城南已是一片汪洋,哭喊声四起。他立即组织衙役疏散百姓,同时召集壮丁准备沙袋。
“大人,水势太急,沙袋一扔下去就被冲走了!”浑身湿透的衙役焦急报告。
王本固望着汹涌洪水,想起儿时在家乡见过的治水方法,大声命令:“快去砍柳树!要碗口粗的,削尖一头打入河床,再绑上沙袋!”
众人依计而行。当一排排柳桩深深扎入河床,沙袋终于稳稳垒成堤坝。三天三夜,王本固始终站在抗洪最前线,泥浆浸透官靴,雨水打湿官服。洪水退去时,这位年轻县令累得昏倒在堤坝上。
乐安百姓自发为他熬药送饭。一位老婆婆颤巍巍端来姜汤,老泪纵横:“王大人是为我们累病的啊……”
经此一事,王本固更加重视水利建设。他组织百姓疏浚河道,修建水闸,亲自设计分洪渠道。同时减免苛捐杂税,鼓励农桑,兴办学校。不到三年,乐安县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
铁面御史 刚正不阿
王本固因任满三年,举行第一次考核(初考)得优等,于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被徵拜试监察御史,次年转正。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王本固充任了陕西清军御史、四川巡按等外差。
离任那天,乐安县百姓自发聚集在县衙前。有人捧来万民伞,有人跪地叩首。王本固一一扶起,眼中含泪:“本固何德何能,受乡亲们如此厚爱?为官者,自当以民为本。”
进京后,王本固不改本色。巡视陕西军务时,他发现严嵩党羽克扣军饷,致使边关将士饥寒交迫。回京后,他毅然上书弹劾。
“王御史可知你弹劾的是谁的人?”同僚私下劝他,“那可是严阁老的心腹!”
王本固正色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岂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朝堂之上,面对严嵩一党的围攻,王本固据理力争,最终使克扣军饷的官员受到惩处。嘉靖皇帝欣赏他的刚直,此后屡加重用。王本固先后任南京右佥御史、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吏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心系桑梓 巧治水患
万历年间,年过六旬的王本固收到家乡来信:邢台遭遇特大水灾,百姓流离失所。他连夜上书神宗皇帝,请求治理水患。不料皇帝匆忙间将他奏折中的“黄水”误看作“黄河”,当即下令治理黄河。
工部官员带着圣旨和银两来到邢台,才发现要治理的并非黄河,而是一条名叫“黄水”的小河。工部尚书勃然大怒,立即弹劾王本固欺君罔上。
朝堂上,面对皇帝质问,王本固灵机一动,跪奏道:“启禀陛下,邢台确有一条‘小黄河’,因水色浑黄而得名。微臣思乡心切,笔误写成‘黄河’,罪该万死。”
王本固德高望重,历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世有“德高不骄,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报国”之美誉,且治理水患确为利民之举,因此神宗皇帝也就对他免于追究。于是,邢台城西出现了一条新的人工河道——小黄河。此河西起谷家洼,东接牛尾河,成为排涝要道,造福一方百姓。从此,邢台“小黄河”的名称也就流传下来了。如今它仍是市区排涝的主要渠道,并已装扮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则传说只是后人附会的,并非历史真实。
晚年的王本固告老还乡,两袖清风。他将皇帝赏赐的银两全部用于修建学堂,自己住在祖传老宅中,粗茶淡饭,怡然自得。每当漫步小黄河畔,看百姓在河边洗衣说笑,孩童在堤岸追逐嬉戏,老人脸上总会浮现欣慰的笑容。
千秋功业 青史留名
王本固70岁去世。临终前,他将子孙叫到床前,气息微弱却字字清晰:“我一生为官,不求富贵,但求无愧于心。尔等切记,读书明理,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明辨是非,济世安民……”
王本固去世的消息传出,邢台百姓自发戴孝,小黄河畔白幡如雪。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贞”,以表彰他清廉爱民的一生。万历皇帝亲撰祭文,称赞他“三朝砥柱,一代完人”。
后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桐木匣子,里面整齐收藏着:乐安百姓送的万民伞穗子、陕西将士赠的剑穗、小黄河的第一捧土。最下层是泛黄的家训,背面添了一行其晚年笔迹:“持此心历三朝,未尝有愧。”
今天,小黄河依然静静流淌在邢台市区,两岸垂柳依依,游人如织。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那位三朝廉吏的故事——关于正直、智慧和为民请命的永恒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