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文华邢州》——非遗篇23

南宫少林散手通背门 三百年武脉的时代回响

扫码看视频

南宫少林散手通背门是中华传统武术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流派,源于南宫市开河村张氏,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这门武术以南宫开河为中心,广泛传播于周边村落及威县、广宗、宁晋等地,清代时已与北京、沧州、河南等地武术界交流频繁。其技术体系完整,内容涵盖三大桩法、多套拳术,以及丰富的单练与对练器械,并辅以铁砂掌、点穴功等多种功法。

2009年,南宫少林散手通背门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这门古老武艺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秀志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得以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记者 董保纲

源远流长的武学传承

南宫少林散手通背门的创始人是清代开河张氏第十世张怀武。他从小习练家传武功,十余岁时便练就一身过硬功夫,闻名乡里。约康熙二十年,十八岁的张怀武已不满足家传武学,遂去名扬天下的河南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三年艺成后,在回家途中经过谢家店,与店主比武时巧遇隐士赵华阳,于是与店主一同拜赵华阳为师,潜心学习散手通背拳及器械三年。因此,开河拳谱有记载“初从少林出,赵师谢家教”“赵师谢传散手通背拳”。在此基础上,张怀武结合了自家武功、少林拳、散手通背拳等功夫创立了少林散手通背门。

清康熙年间,张怀武在北京所开镖局受皇封为“永胜镖局”,其镖旗名震南北,带动家乡形成习武风尚。少林散手通背门以张怀武为第一代,延续至今已传承至第十二代。

少林散手通背门融汇了众家之长,特色鲜明。例如,六合大枪结合张氏家传与少林枪法;大武功源自清宫护卫金元功;拳术则集张氏武功、少林拳与散手通背于一体,使其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经过历代拳师的改进和发展,更是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含摇身架等桩法,头趟拳、十二炮捶等拳术,昆吾剑、春秋大刀、六合大枪等单练器械,对扎花枪、单刀进枪等对练器械,以及铁砂掌、点穴功等功法。

少林散手通背门以南宫开河为中心,辐射至周边杨家庄、孙河沟、邵固、张家庄等地,威县、广宗、宁晋、内丘等县亦有传人。清代时,北京、沧州、河南等地的习武之人常与开河拳师交流切磋,进一步促进了武艺的传播与融合。

薪火相传的守护之路

随着社会变迁,许多民间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危机,少林散手通背门亦不例外。

“最令人痛心的是,老拳师们相继离世,许多独门功夫也随之失传。”在南宫市的太枢武道馆内,李秀志谈及此景,难掩惋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传承人日益减少。最困难时,连固定的传习场所和经费都难以保障。”

李秀志,1967年8月出生于南宫市北胡乡西王村,现任南宫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南宫市少林散手通背拳研究会会长、太枢武道馆馆长,也是南宫少林散手通背门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习武,为探求武学真谛,先后拜赵新申、郭庆申等名师,系统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多种拳械。后随郭庆申研习少林散手通背门,掌握了内传十二炮锤、达摩十二掌及六合大枪等核心技艺。

在他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南宫少林散手通背门先后入选邢台市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武艺的保护打开了新局面。

“传承不能等,保护非遗就是与时间赛跑。”秉持这一信念,2021年6月,李秀志毅然决定将自家近一亩的住宅改建为武馆,正式命名为“太枢武道馆”,为传承少林散手通背门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就想着,咱们这个武馆,不光是教功夫,更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武德和那股子精气神,也一代代传下去。”李秀志坚定地说。

焕发新生的传统武艺

如今,在太枢武道馆中,每日可见从八九岁孩童至六七十岁老人等不同年龄段的学员。他们在此系统学习各类手型、步法等基本功,以及少林散手通背拳的完整套路和形意拳、八卦掌等姊妹拳种。器械训练更是包罗万象,从昆吾剑到六合大枪,从昆山刀到苗刀,学员得以全面掌握传统兵器的使用技巧。

为推动武术文化传承,李秀志积极推动“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2018年,南宫市第一小学与南宫市第二中学先后成立武术班,李秀志受聘为武术总教练,开设传统武术课程,首批即吸引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这门古老武艺同样绽放异彩。2023年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的演播厅,李秀志带领队员表演的“少林散手通背拳”和“单刀进枪”,以刚柔并济的动作赢得满堂喝彩;随后在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中,南宫代表队多个项目获奖,使南宫武术在全国初露锋芒;在天津的武术活动中,李秀志表演的拳术赢得各地武术名家的赞誉。

近年来,少林散手通背门的传承生态日益完善。太枢武道馆接待了多批重要来宾,其表演均获得高度评价。在省、市组织的非遗项目拍摄中,李秀志与队员圆满完成了集体拳术、单练套路、武术器械等综合武术的影像录制,留下珍贵资料。2024年2月,“泉是好风光”邢台市春节联欢晚会录制现场,特邀李秀志参加组合节目表演,让更多邢台观众领略到传统武术的魅力。

“武术不光能防身,更代表着咱们中国人那股自强不息的精神。”李秀志表示,接下来他要在手把手传授武功的同时,着手整理古老拳谱,让珍贵的武学精髓传承下去。他还希望搭建全国性的展演平台,通过大型表演和专业赛事,让这门古老武学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他相信,只要坚持传承与创新,传统武术一定能赢得更多人的真心喜爱。

版权声明 @ "邢台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冀ICP备09020509号-1